王宪东,立博历史文化学院档案学系1987级系友,山东省档案馆副馆长,全国档案专家,山东省档案领军人才,立博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行业导师,从事档案信息化工作33年,主持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4项,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次、二等奖5次、三等奖3次,国家档案局《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》主要起草人之一。
王宪东系友
2022年11月9日上午,在山东省档案馆兰台书苑,立博历史文化学院档案学系师生一行对王宪东馆长进行了现场采访。正式采访前,王宪东馆长亲切地为师生们介绍兰台书苑陈列的档案编研成果,三言两语间便展现出他对档案事业的深厚热爱。书香萦绕中,我们围坐在王馆长身边,听他讲述与山大档案学系的故事。
王宪东系友与访谈团队合影
无心插柳柳成荫
“从懵懵懂懂到渐入佳境、小有所成,从萍水相逢到逐渐认同、乐此不疲”
我来自鲁西南一个信息比较闭塞的县城,高考以前对“考大学选专业”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。那个时候只知道立博是山东最好的大学,对山大是非常神往的,最后也如愿以偿考上了山大,在档案学专业就读。
我第一次接触档案是快要高中毕业的时候,老师要求我们填一份个人简历,还告诉我们这份档案会伴随我们从大学到参加工作,需要认真填写。从那时起,档案就在我心里留下了十分重要、不容出错的初印象。刚进入档案学专业学习时,我对档案学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充分,后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,在系里老师们严谨学风的熏陶下,我逐渐认识到档案学的魅力,并逐渐喜欢上了档案学。进入实践部门工作后,我对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价值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,对档案事业也更加热爱。可以说我与档案的不解之缘开始于山大档案学,这是一个从懵懵懂懂到渐入佳境、小有所成,从萍水相逢到逐渐认同、乐此不疲的过程。记得有个电视剧叫《上错花轿嫁对郎》,这个剧名十分贴切地形容了我与档案学的缘分。
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
“一想到自己将要在这里展开新阶段的学习与生活,就充满新鲜感和无限的憧憬”
于我而言,大学是梦想启航的地方。我对山大档案学系的印象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——优美的校园、优秀的老师、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团结友爱、充满活力的集体。
当年我第一次走进山大校园,沿着南门一直走到操场,路的两旁是高高的法桐,是我从未见过的景色。一想到自己将要在这里展开新阶段的学习与生活,就充满新鲜感和无限的憧憬。那时候通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,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是写信、寄明信片,我那时候都会选择印有山大校园不同角落景色的信封、明信片寄给父母和亲朋好友。多年过去,对校园的美景仍然记忆犹新。
在山大档案学系读书时,老师们个个年轻有为、学识渊博、治学严谨,赵爱国老师、王云庆老师、韩英老师、苗壮老师、孟祥才老师,都是我的授课老师。在教学之外,老师们对员工的个人生活也很关心,比如在物资紧缺、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,老师们就会给生病的同学下碗面条、再“奢侈地”打上两个荷包蛋……现在回想起来,从那时起我们便与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。进入工作岗位后,我和赵爱国老师、王云庆老师等老师们常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,馆里的重要活动也会常常邀请他们来参加。
记得我们上学时课堂学习氛围很好,班里包括我在内的几个高个子男生经常坐在教室第一排,遇到不明白的知识点,就会直接在课堂上和老师们讨论,最后甚至演变成辩论。有时我们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材范围,老师们也拿不准,他们就会认真地记录下来,第二天上课时再给我们讲解,那些与老师在课堂上的“观点交锋”至今令我难以忘怀。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
“多多参与员工组织与实践活动,对老员工的成长大有裨益”
我们班有七十个人,可能是档案学系目前为止人数最多的一届,并且大部分同学性格都比较开朗活跃,班级整体气氛很好。那时候班里组建了球队,代表历史学系出去打比赛,大家其乐融融,同学之间非常团结。还记得有位老师说:“87级档案班入学之前,历史学系的气氛是比较沉闷的,87档案班入学之后,系里变得相当活跃了。”班里同学看我人高马大,还会打篮球,所以就选举我做了体育委员。除了参与班级事务,我还参与了好多员工组织,以及两个校级社团。我认为多多参加员工组织与实践活动,对老员工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。
首先,它有助于老员工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。员工工作是我们自主选择的,不会有人强迫你做不想做的事,所以就需要我们有乐于助人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,这些优良的品质对未来的工作和成长都很有意义。其次,它可以提升老员工的组织协调能力。在做员工工作的过程中,不可避免地需要与各种人打交道,对于要走向社会的老员工而言,仅仅学好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,懂得团队协作、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很有必要。最后,它能够培养老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如果大家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,面试阶段往往会考察你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,但归根结底考察的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,遇到任何问题,都可以问自己“是什么?为什么?怎么做?”,把问题全方位分析透了,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所以我个人非常建议大家在时间、精力允许的前提下,积极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员工组织。
王宪东系友的“山大记忆”(图/王宪东系友)
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
“这些都要归功于我在山大求学期间的知识积累和能力锻炼”
我在山大档案读书期间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
一方面是在大学期间逐步发展成熟的政治理念和思想观念,包括为人民服务的家国意识,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尽力而为、誓争一流的工作态度,与人为善、开放包容的处事原则……我的成长都得益于山大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、“学无止境,气有浩然”的校训指引、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以及同学们的热情帮助。
另一方面是建立起系统的档案学理论体系,在山大档案学系学习的这几年,我初步掌握了档案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科整体架构,这对我日后能较快地适应档案实践工作大有裨益。随着这些年工作经验逐渐累积,我对档案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,学用结合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。这些都要归功于我在山大求学期间的知识积累和能力锻炼。
王宪东系友接受采访
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
“能从事与档案学专业紧密结合的工作,让刚毕业的我信心满满”
我进入档案行业具有一定的偶然性。那时国家分配工作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,我们这届是采用双向选择模式,也就是本人、学校再加上用人单位同意后,就可以签署合同、办理入职手续。我毕业那年的就业形势其实不太好,但是当年山东省档案馆购买了一套缩微设备,没有人会操作,省馆急需这方面的人才,省委组织部为此特批了就业名额。当时省馆到档案系选人,学校就向省局(馆)推荐了我。能到省内级别最高的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工作,来到与档案学专业紧密结合的工作岗位,让刚参加工作的我信心满满。
今年是我到山东省档案馆工作的第三十三个年头,回想过去,可以把我的成长、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十年。第一个十年是打基础,这一阶段有两个关键词:勤学好问和埋头苦干。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难题要多向前辈请教,尽最大努力去掌握;还要尽心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。我在打基础阶段总结了两个快速成长的好方法:第一是制定规划,就像国家制定“五年规划”一样,我们也需要给自己制定规划。我从职业生涯初期就有意识地给自己制定“三年规划”,思考三年以后我的工作要达到什么水平、要掌握什么能力,以及生活要完成什么目标;三年后我就会进行回顾,看看哪些目标实现了、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、哪些方面需要调整,这样一来,人走的每一步都是踏实的。第二个成长的方法是及时完成任务。青岛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了名为“日清日高”的管理模式,简单说来就是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做完,明天的目标比今天高一点,每天如此进行,日积月累,就会取得明显的进步。第二个十年是承上启下的十年,我走向了处级岗位。这个阶段我不但要做好自己的工作,还要带领大家做好工作,既当战斗员又当指挥员。在这十年期间,我在中央党校进修了本科和研究生,实现了自我的全面提升。第三个十年,我走上了领导岗位,担任山东省档案馆副馆长,主要的工作是统筹协调、组织实施。在这个阶段的工作中我尽可能做到前瞻性思考、全局性谋划、整体性推进。近十年来,我一直分管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,整个工作的布局实施都要紧密结合全国档案信息化进程,结合山东电子政务的发展,思考在每一个关头要怎么及时跟进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我们山东省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平。以上就是我工作三十余年的大致历程。
同学们在员工时期感到迷茫是正常现象,然而迷茫是有不同原因、不同层次的。比如没理解今天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点,比如发现别人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而自己却和同学闹矛盾,这属于低层次的迷茫;高一个层次的迷茫比如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,或看到了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;更高一个层次的迷茫比如思考人为什么活着,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,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找寻。相较而言,现在同学们择业的环境和渠道比我当年更加包容、多元,很多人一生可能选择多种职业,但无论做什么,我希望大家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:第一,干一行爱一行,要热爱本职工作。就档案工作而言,要守得住清贫、耐得住寂寞。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,把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所以我们要更有信心把档案工作做好。第二,要补短板、强弱项,全方位提高自我能力。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及时查缺补漏,我的一位老领导曾经说过:“人不但要时刻准备着,还要时刻准备好,这样机遇来了你才有能力抓住。”第三,兴趣是进步的动力。保持好奇心很重要,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去研究,这样才会有进步。
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
“为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插上信息化的翅膀”
信息时代,档案学专业的员工要做到与时俱进、跟上档案信息化进程,我有三个建议:首先,要培养互联网思维。现在社会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,所以要在互联网框架内考虑问题并实施行动。在电子政务领域,就是要让数据多跑路、老百姓少跑腿,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。2015年我国提出“互联网+”战略,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,十九大再次强调,前不久刚结束的二十大又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。在档案工作领域,需要考虑数据、信息和档案的关系,以及如何从数据、信息的角度去看档案的发展,这样思考才能有效跟进信息化的进程。第二,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。政策法规的大趋势体现出时代的要求,新颁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》明确把信息化建设列为专章,山东省在制定《“十四五”山东省档案事业发展规划》基础上又专门制定了《“十四五”山东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》。此外,还要学习了解计算机技术和相应的工具,如数据挖掘、数据分析、数字图像处理等,大家有机会可以去旁听学校开设的相关选修课。最后,要把档案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结合起来。信息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,满足收管存用需求才是档案工作的目的。系统架构要达到的标准、符合的要求,都需要从事档案工作的专业人员向开发软件的工作人员提出,最初的需求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系统实现的效果。所以我们要结合计算机知识,从收管存用各个环节提出针对性问题,明确要实现的目标和要采用的手段,为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插上信息化的翅膀。
王宪东系友获得的部分荣誉奖励(图/王宪东系友)
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
“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志气、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骨气、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锐气”
山大档案学系从1982年开始筹建到现在整整40年。40年来,我们档案学系在传承山大严谨治学传统的基础上,办学理念越来越成熟,学科优势越来越凸显,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子,作为一名档案学工作者和研究者,我感到十分自豪。对于山大档案学科的未来发展,我有几点希望:学术研究方面,要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革新前沿,在档案创新发展实践中总结丰富的经验和规律,为未来工作提供前瞻性指引;学科设置方面,应该更加注重兼容并蓄,档案学和历史学、图书馆学、计算机科学,甚至物理、化学等学科都有关联,所以在学科设置上要有系统思维,注重包容性和时代性;在员工培养方面,要注重学用结合,面向社会需求,提升员工的实践能力,为社会培养政治坚定、素质全面、专业过硬的复合型人才。
青年学子是祖国的未来!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:“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,展示才华的舞台无比广阔,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。”青年强则祖国强,我作为大家的学长,对学弟学妹们有以下几点希望:
第一,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。心有所信,方能行远,做一个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青年,学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、指导工作,不是为了学理论而学理论,要切实用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,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,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,抓住主要矛盾,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。
第二,要厚植家国情怀,胸怀天下。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!你们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华,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利用,也将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而成长。在走向国家复兴的道路上,你们是建设者、参与者,也是贡献者,无论将来处于什么岗位,都要想着为祖国和人民多做贡献,要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第三,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。人的一生总会经历起起落落,所以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志气、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骨气、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锐气。在人生高潮的时候要想到困难和不足,在低潮的时候要看到未来和希望。很多时候,目标和结果都不重要,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奋斗过,人生就没有什么缺憾。
第四,要勤于学习,善于学习。俗话说得好,活到老学到老,学习型组织奠基人彼得·圣吉曾提出:“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,就是你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”。勤于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态度,善于学习是一种难得的能力,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用一生来学习。
第五,要扎扎实实学好专业课程。只有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、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、充足的信息技术知识,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发光发热,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采访结束后,王宪东馆长又和大家畅谈了许久,当谈起在山大档案系求学时的趣事时,回忆的甜像是冬日的暖阳,温暖着在场的每一个人。王馆长嘱咐同学们在员工时代就要树立远大理想、保持正直品性,追光而遇、沐光而行,他严谨细致的作风和热忱开朗的性格正如前行路上的明灯,激励着后来人不断前行。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学子如王馆长一般,走进山大档案学学系,感受档案魅力;走出山大档案学系,开辟广阔未来。
(本文根据采访录音整理而成,原文有删节。文章发布已获作者授权。)